譚錦球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
中國古代哲人老子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直接給予物質,不如教以獲得物質的方法和信念。道理其實很簡單,得到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閱視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2014年施政報告,無論對基層市民扶貧紓困,還是對中產階層擴大向上流通道路方面都採取了「授人以漁」的策略,可圈可點之處頗多,此舉無疑會大大提振市民對本港的信心和希望。
扶貧思維的重大突破
貧窮是香港社會突出的深層次問題,不僅關係基層市民自身的生計,也影響社會的穩定繁榮。特區政府曾經實施的一次性派錢舉措,固然人人有份,皆大歡喜,但如此市民雖然可得到一時的援助,但終非長久之計,也不能達到脫貧的目的。是次報告直面這一深層矛盾,推出了多項扶貧措施,惠及老、中、青各個年齡層面。如提出設立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鼓勵低收入家庭持續就業,防止他們跌入綜援安全網,同時也關顧這些家庭的兒童和青年,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促進向上流動,打破跨代貧窮的惡性循環。政府估計超過20萬低收入家庭共71萬人受惠,其中18萬名為合資格兒童或青年。為貫徹促進社會向上流動及鼓勵透過就業自助的扶貧政策大方向,施政報告建議改善現有綜援政策,並應集中於提升對綜援學童的支援,及加強綜援成年人的工作誘因。同時,為鼓勵綜援受助人靠工作脫離綜援網,關愛基金於今年4月推出一個為期3年的「綜援受助人就業的獎勵計劃」,預期可令2050名失業綜援受助人受惠。這些措施,不但能直接改善貧窮家庭生活,更能夠鼓勵市民就業,推動受困家庭通過自力更生、自強不息,逐步擺脫貧困泥潭。顯示出政府在扶貧思維上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重大突破。
施政報告提出的多項扶貧措施涉及龐大的公帑支出,估計政府每年的經常性開支將要增加約200億元,有意見提出,如果本港經濟不能維持持續增長,將有重蹈西方福利國家大派福利導致破產的危機。實際上,此種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模式的突破,有助於鼓勵就業,支持消費,促進經濟良性循環,並能夠部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為中產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在中產階層所關注的經濟發展方面,報告介紹了11個產業的發展策略,包括推動金融業發展、在亞洲地區及內地增設經濟貿易辦事處或辦事處、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發展香港創新和科學及技術產業等,這些舉措在為財政收入帶來利好同時,也將為中產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對於中產人士來說,發展機會多寡,向上流通管道暢通與否是他們最為看重的。致力於振興經濟,提升中產發展機會,讓他們獲得更大更寬廣的舞台,遠遠大於向他們派錢等短期短視行為,相信稍有見識之士都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從這一角度而言,施政報告對中產階層也是採取了「授人以漁」的策略。對於中產人士比較關注的樓市穩定、培育下一代、環境保護、醫療等問題,報告也頗多着墨。如關於房屋問題施政報告透露,未來10年房屋供應總量達到47萬個單位,公營房屋佔6成,不僅讓市民有樓住,還要住得寬敞。這一房屋政策可以說是大得人心,回應了中產希冀改善住房條件的訴求。其他如對於孩子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也顯示政府致力於讓中產階層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讓他們消除養老、醫療等後顧之憂,從而提升生活質素。
一個繁榮穩定的香港符合中產的利益,也關係着他們上升的通道。中產人士既關注政制發展走向,也是香港核心價值觀最堅定的維護者。對於這兩方面,報告雖然寥寥數語,但明確提出堅決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有關規定推進政改,同時政府將繼續強化法律基建,維護公義,亦繼續維護人權、廉潔、自由、民主等核心價值。
這幾天與港區省級政協委員以及工商界的朋友們交流,大家均對這份「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援,讓年青的各展所長,讓香港得以發揮」的報告褒揚有加,認為這一報告「立足當下,着眼未來,直面矛盾,舉措得當」,同時也特別認同報告中「授人以漁」的模式,稱讚本屆政府是一個致力於發展經濟,服務民生的務實政府,「必然促進香港經濟社會長期繁榮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