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博士
今年特首的施政報告中,房地產政策落墨不少,主要的工作是多建房屋。
目前所謂的「辣招」有相當成效,代表香港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在「辣招」推出後向下調整4.8%。不過,以「辣招」來壓抑需求畢竟只是臨時措施,治標不治本。要真正壓抑房地產泡沫的方法依然是靠增加房屋供應。今年的施政報告就用了不少篇幅敍述發展局的工作,除了接受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提出的十年建屋47萬個單位的目標之外,也努力尋找更多土地,及通過改變用途來建屋。更重要的是,推出一個新的政策,即引入仲裁方法來處理補地價的爭議。
向來,補地價的金額是通過地產商與政府官員以「討價還價」的方法來決定。這種方法時間很長,每一回合的談判就用了好幾個月;數個回合的談判,一年就過去了。一年過去,樓價有變,談判又得重新開始。這種談判方法有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自從梁展文事件之後,政府官員都很擔心被指責為「官商勾結」,在談判過程中不易讓步,官員不讓步,就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二是工廈重建的補地價談判完全失去靈活性,理由是今日的所謂工廈,實際上多數已非法地更改用途,變成辦公樓,因為非法更改用途已經非常普及,工廈的實際市場價格已經不是純工廈的價格,而是介乎於辦公樓與工廈之間的價格,而所謂補地價,就是以新用途的地價估值減去舊用途的地價估值。過去許多年,香港工業式微,政府已經沒有再推出工業土地到市場,換言之,政府也缺乏最新工業土地的「市場」價值。這個所謂的「市場」價值是假設這些工廈的真正用途不是純工業用途,而是改裝成辦公樓後的用途。既然非法改裝如此普及,今日「工廈」的「市場」價值不低,遠高於真正的工廈。但是,政府在補地價的談判過程中,因無法取得這些「工廈」的真正市場的價值,而無法與申請更改用途的「工廈」業主達成補地價的協議。
因此,仲裁應該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通過仲裁,補地價的過程可以加快,就可以加速提供大量新的土地,大量農地可以轉變成住宅用地、商業用地、酒店用地,大量工廈也可以活化,正式改變用途,而不是非法改裝。我希望發展局能盡快公佈補地價的仲裁方法,不過最重要的是,仲裁結果是政府與地產商雙方都接受的結果,不允許輸棄贏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