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現代農業面對着各種挑戰。 資料圖片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新界鄉議局日前就香港「新農業政策」舉辦研討會,邀得多位來自內地、台灣及本港的專家教授以及漁護署官員作專題演講,並有本地有機農場業界現身說法,分析市場機會和挑戰。筆者參與其中,聽到來自不同環境地域的講者從多角度交流意見,獲益良多,本文列出一些筆記與大家分享。
正如台灣學者所說,只要你吃食物,你就跟農業有關。農業生產農作物,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但農業在近代社會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漸被邊緣化。一位內地教授指出,中國13億人口,假如本國所生產的糧食不足,將會是大災難。故此從國家政策上來說,必須保留一些農業大省維持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同時保護耕地不被其他用途所取代。
第一,天然氣候變化;第二,產品價值偏低;第三,從事耕作人口不足;第四,城市化取代農地。這幾大挑戰互為因果,農產品需要時間種植才成,其間氣候變化遇上惡劣天氣,可導致失收甚至損失慘重,農民收入無保障。農產品產值低而勞動量大,相對於現代城市生活舒適,白領工作及服務業的工資相對較高及穩定,工作環境亦比日曬雨淋的耕作理想,農村長大的年輕人都跑到城市去找機會,於是種地的人愈來愈少,平均年齡亦愈來愈年長。人望高處,很難怪年輕人離鄉別井追求理想,追求更佳出路。
港條件特殊難發展
香港的條件比較特殊,現時以工商金融旅遊物流等為經濟支柱,全境只得1,100平方公里土地。傳統農田在新界,但大型的平原不多,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部分農田被徵用作新市鎮發展,其餘較偏遠山區亦可能受水塘集水區影響,河流水道被截斷。最重要的一環還是從事耕作農業收入比不上城市工商服務等行業工作,鄉民年輕一代多不願從事農業,幾十年來很多人遠涉重洋,到外國從事餐館等工作,留守香港的老弱根本無力繼續農耕,加上部分鄉村位處偏遠,缺乏水電供應,甚至無車路到達,老弱傷病時,連救護車亦不能到達,日久這些村落漸漸廢置。最近有學者建議,設立「荒地稅」,向荒廢的農地徵收罰款,這是不了解箇中環境,或有欺負農民之嫌。
台經驗豐富可借鏡
近年本港興起有機農場,一位經營者指出,現時港人對本地有機農產品有一定需求,市場售價比一般非有機農產品高,但最大挑戰是打響品牌、市場推廣、超市上架費等成本高,欠缺人手和人工成本高亦是頭痛問題。另外,亦有業者介紹水耕法,室內工業技術種植等。台灣在農業政策方面的經驗很值得借鏡,把農業融入日常生活中,包括學校、消閒、紀念飾品、鄉郊名勝旅遊概念附設民宿等,由政府推動,兼有配套設施及經費支援。看來只要有較多高級農業產品及創意服務出現,或許能夠吸納較多投資者及年輕人投身新農業經濟的行列。
總的來說,與會者均支持政府發展70公頃至80公頃農業園,有本地鄉民要求政府同時兼顧原來老舊村落的可持續生態,逐步提供道路、水電及下水道等基建設施,令更多願意從事耕作的人有復耕的機會。至於有人提出香港蔬菜自給率提升至三成,問題在於如何找到足夠工人,要找到有工人肯種菜,就要付出市價工資,要付出市價工資就要農產品賣得足夠高價,但高價產品是否能戰勝鄰近地區較便宜的農產品?看來這些問題,還是需要深思熟慮其是否可行。■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