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萊
4月22日,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峰會在印尼首都雅加達拉開序幕,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或代表與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弘揚萬隆精神,加強亞非合作,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願同有關各方一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建設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發揮好絲路基金作用。
「一帶一路」賦予萬隆精神新內涵
60年來,亞非地區形勢發生了深刻而複雜的變化,地區國家的神聖使命也由過去的反帝反殖、爭取民族解放運動轉為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本國民族經濟。然而,萬隆精神始終是地區國家的一面旗幟,引領它們求同存異,聯合自強,和睦相處,發展壯大,政治解決彼此間的分歧和爭端。今天,中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就是在新時期賦予萬隆精神新的內涵,促進中國同亞非國家一道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從而使萬隆精神弘揚廣大,更加燦爛輝煌。
中國同中東地區國家建立關係,是從1955年的萬隆會議開始的。當時,周恩來總理會見了埃及總統納賽爾,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1956年6月30日,中埃宣佈建立外交關係,開啟了中國同地區國家建交的新紀元。截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同該地區21國全部建立了外交關係。進入21世紀,雙方友好合作關係有了長足發展。
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來,在中東地區國家已引起強烈反響,普遍表示願同中國加強合作。值得提及的是中東地區正處於「一帶一路」的中心地帶。中國人民和該地區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雙方通過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開展了密切的友好往來。隨着中阿合作論壇十年來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及美國加速戰略東移,逐步減少對該地區的投入,地區國家,尤其是阿拉伯國家普遍加快「東向」政策步伐,希望搭上中國經濟發展快車,振興本國經濟。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發表的《北京宣言》足以證明。根據《宣言》精神,「會議」通過了《中阿合作論壇2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行計劃》和《中阿合作論壇2014年至2024年發展規劃》,從而將習近平主席在該會開幕式上講話中提出的構建中阿「1+2+3」合作格局 (即一是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二是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三是以核能、航天工程、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新的突破口)設想具體化。
踐行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
近年來,中國同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三國合作關係均有了較大發展。三國都在「一帶一路」沿線重要位置,並對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同中國合作持積極態度。在此情況下,中東地區國家的發展規劃和重建完全可以同「一帶一路」建設對接,以便使雙方打開合作新天地,開闢合作新領域,開創合作新局面。當前中東地區局勢動盪、複雜多變,存在機遇與挑戰。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符合「天時、地利、人和」。
今天,中國提出建設新絲路,就是踐行中國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的理念。中國政府多次重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決不走「國強必霸」老路。儘管如此,許多國家仍心存疑慮。在此情況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的誠意,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堅持平等互利,決不損人利己;堅持自願原則,決不強加於人。正如習主席講的那樣,「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