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市2015年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系列報道
又一次的五年一次全國勞模評選,北京市產生了94名全國勞動模範,他們是首善北京普通勞動者卓越代表。正是有了他們,北京才更加美麗。
新中國成立以來,職工群眾在主人翁的勞動中,不斷湧現出能在群眾中發揮帶頭、骨幹、橋樑作用的勞動模範、先進人物。他們以實際行動鑄就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
勞模精神代代相傳,歷久彌堅,成為建設國強民富的寶貴財富。時代的變遷同時也不斷為勞模賦予新的內涵。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多元化的今天,北京勞動模範評選標準也在適應首都國際一流和諧宜居城市建設的需求中得到了進一步昇華。有格局、有創新、有改革意識、既有夢想、又務實的時代勞模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堅實力量。崇尚勞模,爭當勞模成為社會發展正能量,正是這種能量讓勞模精神得到昇華促使首都經濟在發展格局的多元化中為中華民族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沒有鮮花,沒有贈禮,甚至沒有照例的祝詞。在平凡中閃耀勞動的光芒,在平凡中去續寫功勳的篇章,為新常態下的各行業的奉獻者加油。
195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開始表彰先進模範人物。從1952年起,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通過工會組織評選勞模,召開勞模大會,予以表彰獎勵。有時在某一行業進行評選獎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和北京市每四五年評選一次,召開一次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大會。勞動模範的稱號由全國或地方的共產黨組織和政府授予,享受勞動模範待遇。從1985年起,工會作為群眾團體,也每年評選先進個人和集體,於五一國際勞動節前進行表彰,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和五一勞動獎狀;從1986年起,北京市總工會也在五一節前評選先進,授予首都勞動獎章和首都勞動獎狀。這一工作對於在各行各業中樹立先進榜樣,宣傳先進思想,堅持高標準,增強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洪波
趙郁--奔跑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
創新工作室與加油快跑
2009年北京市總工會、市科委決定在全市創建10個「創新工作室」試點。北汽控股公司領導決定由北京奔馳公司試點,以趙郁的名字命名。「趙郁創新工作室」以有一定理論水平、工作經驗和創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技術技能領軍人物及在科學研究、經營管理等方面有專長的管理人員作核心,圍繞公司生產經營活動、技能人才培養和工作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趙郁作為新時期複合型技能人才的代表,在德國研修沒有把眼睛只盯在汽車裝配和電子技術上。從機場趕回家放下行李,沒顧上倒時差,他就跑到公司向領導匯報赴德研修收穫。
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張亮說,趙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北汽集團依據上級領導指示籌備組建「趙郁創新工作室」,你赴德研修的收穫,正好依托「趙郁創新工作室」的平台試驗實施。2010年1月14日,以趙郁姓名命名的「趙郁創新工作室」正式在北京奔馳有限公司落成,成為首都汽車企業中首家創新工作室。工作室分七個創新小組,由公司抽調的生產、技術、經營等30多名優秀人才針對企業生產製造以至經營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開展技術攻關創新和管理創新工作。
2010年末,創新工作室研製集汽車電器、制動、空調等部件為一體的實訓展台教具完成,實訓展台填補了過去教學實習上的空白,避免了過去實習拆車過程中對零部件的損壞,各種汽車部件擺在展台上一目瞭然,滿足了不同層次員工的需要。
由趙郁親自操刀製作的仿真教具項目,發揮自身優勢摸索研製出奔馳汽車培訓教具實操平台,通過操作教具即可進行電器、車門、座椅的製作培訓講解和實際操作演練,彌補了公司在奔馳汽車新車型培訓教具的空缺。經過不斷摸索,攻克了部分模塊的通訊協議,先期製作了車門、座椅的實操教具。通過模擬信號使單個教具在脫離整車系統控制後仍可以獨立運行,並可在單個教具上設立相關電器系統故障,再現模擬故障用於培訓教學。可以有效避免以往教學培訓過程中對整車零部件及模塊造成的損毀,使參加培訓的人員盡快熟悉工藝流程,掌握操作技巧。仿真培訓教具的製作完成,極大提高了員工對培訓課程的興趣,提高了培訓工作效率。
趙郁創新工作室,發揮勞動模範的示範引領作用,圍繞企業的經濟工作、重點工作、難點工作等項目課題組織攻關。公司黨委、工會及車間的各級領導經常過問課題進展情況,專家小組會定期審查,及時提供資金以及各個方面的輔助支持。奔馳公司為「趙郁創新工作室」提供了兩個培訓教室、模擬裝配線、舉升器、焊接機器人、焊機、焊鉗等設備設施,總投入達五六百萬元。公司工會在2010年投入30多萬元,為工作室配備了電腦、資料櫃、投影儀、移動音響等辦公設備,購買相關技術書籍,為「趙郁創新工作室」全面開展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10和2011年公司工會為工作室又先後投入100萬元用於創新項目和採購設備。幾年來公司人力資源部撥給「趙郁工作室」100萬元購買各種專業工具。
「趙郁創新工作室」運行幾年來,充分發揮了加強一線員工隊伍建設的重要作用,「趙郁創新工作室」的徒弟們2012年在北京市勞動技能競賽上,榮獲了第一、第四、第七,三個好名次。通過趙郁的引領作用,北京奔馳高技能人才隊伍日愈強大,成為企業一支攻堅克難的重要隊伍,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紅絲帶護士長--王克榮
她,在護理崗位工作近30年,長期從事艾滋病患者關懷和護理工作,護理了26種傳染病患者近5萬餘人。她,用精心的呵護感動了無數病人,讓他們再次煥發出生的能量。她,不僅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病人的尊重,而且逐漸喚醒社會對這個神秘領域的正確認識。她,也用心血和汗水,在自己的人生履歷上寫下了燦爛的一頁又一頁:她是目前中國唯一獲貝利•馬丁獎的護士;是全國勞模、十八大代表;先後3次受到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的接見;2013年8月24日,習近平主席又親自向她頒發了南丁格爾獎......
抱著一份神秘的期待,我走近了她--地壇醫院紅絲帶護士長王克榮。
一個人的護士長
敲開門後,王克榮一邊熱情讓座,一邊轉身拿了兩瓶礦泉水,她直接打開一瓶,一口下去了三分之一。我坐在長椅的裡端,與她靠得非常近。以前,這裡空間更為狹小,只有9平方米。2008年12月,胡錦濤同志來時,打通了一塊,又搬出一些傢俱,房間才略微寬敞些。胡錦濤同志當時就坐在進門處和王克榮聊天。牆上,有一塊標牌,寫著:「優秀共產黨員示範崗 做艾滋患者的知心朋友--王克榮」。
在豆蔻年華的青春時代,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她就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北京護校,因為那時覺得護士特別神聖。護校畢業,到了醫院後,沒有想像得那麼好,但王克榮依然喜歡這份工作。開始主要做發藥打針等護理工作,雖然有在護校自己給自己肌注,互相練手的經歷,但真的面對病人,還是有些緊張。為此,她和一位小張護士不斷互相練習。有一次小張給病人打針,病人說不疼,再一看,竟打到了自己的大拇指上,其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帶教老師先讓她做一些較容易的注射,加上自己的用心苦練,一年後,她就能獨立值夜班了。一般來說,醫生都不願和新護士一起值班,因為一個好護士能頂半個醫生,省心。有一次,一位老護士從隔著幾個病房的辦公室出來,說一位新來的護士拍打的手法不對,她是聽聲音聽出來的。這震動了王克榮,她便下決心向老護士學習,觀察她們的一舉一動,牢記她們的臨場應變,一有時間就看書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很快就成為單位的業務能手。就這樣,她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29年。
「地壇醫院最早是1987年接收的艾滋病人,那時我就接觸了。1992年我被選派去新加坡8個月勞務派遣,英語口語敢張開嘴講話了,回來後做病房副護士長,1997年輪崗到艾滋病房,到2001年底兼紅絲帶護士長,2002年10月又到英國學習,2005年紅絲帶之家正式註冊,一個月後被院領導下決心選做紅絲帶專職護士長,但當時只有我一個人,也沒有志願者,直到2007年才有了專職志願者配合」。
愛你的紅絲帶
王克榮說:「紅絲帶的基礎是徐克沂主任和滕秀琴主任打下的,2005年,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成立紅絲帶之家,成為北京市第一家正式註冊的艾滋病關懷組織。當時要配一名專職護士長,要我去,但病房不放。領導說,你們可以從全院任何地方選人替換,足見院領導對這件事的重視和對我的信任。當時只有我一個人是專職的,隨著病人的增加,院內的配備和院外的志願者越來越多了。2010年開了第二屆理事會,我被選為紅絲帶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2012年紅絲帶通過民政局5A社團評級,這是非常高的肯定。」
王克榮回憶說:「早在2003年溫家寶總理就來到地壇醫院。最讓我難忘的是,那天在我們紅絲帶之家門診大廳,溫總理當場宣佈了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全場沸騰。」
有位住院的女患者,很有錢,朋友很多。她天天趴在窗台上往樓下看,好像盼著什麼人,一個月過去了,沒有一個人來。看到這種情況,王克榮就主動找她聊天,幫她買些日用品。一次,她想吃西紅柿,王克榮買了兩個又大又紅的西紅柿給她,沒想到她掏出一沓錢,「護士長,快六一了,這錢拿著,給孩子買點禮物。我那麼多朋友,現在一個都不來,是您真正關心照顧我,拿著,您拿著」。王克榮謝絕了她的好意。不久,這位女患者去世了。收拾遺物時,她發現了一封遺書。「親愛的護士長您好!感謝您對我的關心和幫助!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也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您的,我決定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院,請您完成我的心願吧,護士長,我謝謝您了!」
那位當年叫醫生們去村裡看看的河南患者朱進中,家裡雖然並不富裕,卻傾其所有,收養了50多名艾滋病孤兒,被稱為『艾滋病孤兒之父』。2005年,小朱因肺炎在地壇醫院去世,死時還大睜著一雙眼睛,似乎有無盡的牽掛。他的家人幾乎哭暈過去,安排好的後事無法進行。這時,王克榮輕輕走上前,為小朱合上雙眼,為他擦拭身體,穿好衣服,料理了所有後事。面對這位早已超出工作職責的恩人,小朱的弟弟突然伸出手來,一把抓住王克榮說:「護士長您就放心吧,那些孤兒,有我呢。」望著遠去的汽車,一股暖流湧遍全身,王克榮深深感受到愛是可以傳遞的。
這只是王克榮經歷的幾個故事,其實,她直接面對過的艾滋病人何止千人萬次,她的團隊目前隨訪的病人就有2,000多人。她用自己無私的付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幸福、尊嚴甚至生命,但她卻說:「我雖為患者付出了很多,但我得到的更多。一天,快下班了,老病友旭東打來電話:『王姐,今晚6點過來一下方便嗎?』我想可能有新病人需要幫助,趕緊出發。進門一看,我驚呆了:十幾位患者出現在我的面前,有的拿著蛋糕、有的捧著鮮花,『王姐,今天是您的生日呀!』那一刻,被他們簇擁著,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劉軍--從農民工到工程師的跨越
劉軍十幾年前因為交不起學費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一個人來北京打工。十幾年的打工生涯中他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非常勤奮、好學,為了適應工作要求他先後自修了CAD、3D等設計製圖軟件課程,並參加成人高考完成大專學歷、獲得高級電氣工程師職稱。從一名車間普通的安裝工成長為工藝員、結構設計工程師,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多項國家專利,2010年被授予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2014年被授予第二十二屆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稱號,這就是一個農民工的成長夢。
農民工修煉成工程師
2004年劉軍同志加入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任車間工藝員。工藝工作是企業保證產品質量、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優勢的一項關鍵手段,但也是極其枯燥的工作。作為一名設計師要成天置身於各種零件、設備當中,一邊設計改進圖紙一邊生產加工驗證,還要仔細、及時解決工人及顧客提出的各種問題,是需要付出比一般工人更多的辛勞才能把工作幹好。劉軍就是這樣在研發崗位上一「鑽」就是十年,也正是因為他堅持不懈、勇於鑽研的精神使得公司產品的性能、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公司能夠成功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獲得北京市著名商標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他個人也得到了同事和公司的認可。
設計首個產品登上央視舞台
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是生產開發高低壓配電設備的高薪技術企業,產品質量在同行業中有著較好的口碑,但此類產品外觀不好成為多年困擾同行業的難點。劉軍同志得知顧客反饋的信息後很快向公司提出了改進創意,他覺得在不改變現有產品結構及不影響安全性能的前提下重新設計一種裝飾附件,這樣做改動小、投入低但適應性強。該建議得到公司的認可,劉軍很快便繪製出一套設計圖紙。為了使得產品製作精美考究,他親自帶著圖紙到浙江義烏尋找合作夥伴,經過三次南下共4個月的攻關,一項全新的產品「配電箱裝飾畫」誕生了,該產品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可有效的解決家居配電箱裝飾難的問題,使公司產品在創新和人性化設計理念方面均處同行業領先水平。獲得公司年度技術創新成果特等獎,獲得西城區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優秀獎和北京市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其中獨創的「永磁安裝板」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由於該產品一投放市場便受到客戶的好評,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便受到央視2套《為您服務》欄目的邀請並進行了專題報道。由於該產品深受廣大用戶的好評,公司專門組建了20多人的網絡營銷小組、開淘寶店舖,從此促使公司開發出一條新的銷售渠道,如今在配電箱裝飾畫影響力的帶動下網絡營銷小組年銷售總額已達到500多萬元。
深山護路女人花--高玉愛
高玉愛同志現任北京市政路橋管理養護集團瑞通八處清水路基專養段段長。47歲的她帶領著北京市唯一一支女子養護段堅守在北京西部最遠的山區,守護著北京市公路的最高點,十年如一日。
應急搶險巾幗不讓鬚眉
養護工是個「苦差事」,風吹日曬的日常道路養護工作不說,還肩負防汛搶險、鏟冰除雪等應急保障任務,遇到雨雪別人都往家裡趕的時候卻要「往外衝」。面對應急搶險的重任,雖是女同志,高玉愛卻絲毫不遜於男同志,反而做的更好。
山區道路地形複雜,盤山越嶺,每逢下雨都會頻繁出現塌方、淤泥,而冬雪也比別的地方來得更早,降雪量更大。 「7.21」特大暴雨災害,清水養護路段發生的塌方不計其數,僅僅造成斷路的就有9次,幾十噸重的大石頭橫在公路中間,高玉愛帶著姐妹們連夜清理,累得直不起腰,滿手血泡,雨水、汗水浸透衣服,也顧不上吃飯,渴了喝幾口涼水,餓了啃幾口乾糧,沒人退縮,更沒人喊苦叫累,最終清理塌方25,000多立方米,全部實現了當天通車,保障了公路的暢通。同年11月3日的一場大雪突然襲來,積雪足有一米多深,溫度更是低至零下二三十度,高玉愛帶著姐妹們冒雪奔赴埡口,除雪車上不去,她們就用鐵掀、掃把一鍬鍬、一鏟鏟的除,手凍裂了,臉凍僵了,鞋子裡灌滿了雪,硬是用雙手生生地開出了近百公里的車道......堵在路上的人終於可以回家了,一張張笑臉、一聲聲「道謝」,讓高玉愛的心裡暖暖的。
近兩年降水較少,但是山區的氣候複雜多變,2014年汛期,北京城區降雨次數屈指可數,但是清水段管轄範圍降雨近30次,發生了50多次塌方;同樣,京城的首場雪直到2015年1月中旬都還未見蹤影,清水山區卻已經發生了七次降雪,最大積雪達到了十幾公分。不論是大暴雨,還是淅瀝小雨,不管是大暴雪,還是零星雪花,高玉愛只要聽到有降水的預報,都會「晝夜難安」,「聽到下雨下雪的預報,晚上睡覺都要半個小時爬起來看一次,心一直都是揪著的。」高玉愛說。不管是斷路塌方,還是路邊淤泥,不管是一米厚的暴雪還是零星雪花,高玉愛都會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完畢,恢復路容路貌,最大限度的降低塌方段路帶來的交通擁堵。
2010年至今,高玉愛所在的清水專養段清理塌方571處,清理塌方量37,745立方米,約相當於一棟佔地面積1,122平方米、34米高的大樓;處理積雪71場,其中超過半米厚的近10場。面對惡劣的環境,高玉愛從未退縮,每次搶險、每次除雪,她都衝鋒在前,指揮著「女兵」們奮勇前進,比起鬚眉男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捨小家為大家添暖
高玉愛的家距離清水專養段有七十多公里,來到清水之初因交通不變,每天回家,對她而言是一種奢望,而如今交通便捷了,高玉愛仍舊「選擇」常住段裡,遇到防汛和冬防,甚至一兩個月都不能回去一次,所以對高玉愛而言,清水段就是她的家,在這個「家」裡,她這個大家長用心經營、認真佈置,食堂、娛樂室、圖書室都十分齊全,豐富了姐妹們的業餘生活。她把養路工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她瞭解每一個人的家庭情況,誰有困難都會伸出援助之手。養路工張生敏孩子剛上學前班,高玉愛就把她的養護作業路段調整到學校附近,中午方便接送孩子;張紅的孩子在外地上學,家裡的錢一時周轉不開,高玉愛悄悄地匯了一個月工資;譚茂清的孩子得了重病,她送去了2,000塊錢......「她們都是我的好姐妹,也都跟著我干了近十年,沒有她們,就沒有清水段的今天,所以在我心裡,她們都是我的家人。」
但對於自己的小家,高玉愛則有些愧疚。雖然家在北京,但高玉愛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卻很少,2004年孩子住院整整一周,她沒能陪在身邊照顧一次;2013年,年邁的父親突然住院,父親怕她擔心打來電話說:「老毛病了,不礙事,閨女你別著急,騰出空再來看我」,誰知道晚上病情突然加重,高玉愛沒來的急見老人最後一面,這成了她內心永遠的痛。去年,高玉愛第一次帶著近80歲的媽媽和兒子一起去了一趟天安門。不是沒有動搖過,也不是沒有掙扎過,但是想到清水段、想到守護了十二年的路,高玉愛還是選擇了繼續堅守。「我個人的小小犧牲,換來的是無數的行人車輛的安全暢通,這樣,是值得的!」高玉愛就是用這樣的質樸,這樣的無私和這樣的堅定詮釋著奉獻精神,不計回報,只為那一條條的路,為那一輛輛的車,為那一個又一個的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