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 Peter Thal larsen
受借錢炒股熱情推動,滬深兩市市值在六個月內翻了一番。但中國股市飆漲的動力正面臨枯竭,儘管券商仍在瘋狂籌資,可市場的槓桿需求或已接近極限。
保證金交易推波助瀾
中國券商顯然是內地股市瘋漲的受益者。這其中,投資者最新愛上的保證金交易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所謂保證金交易,就是根據標的股票的價值借錢買入股票。根據惠譽數據,未償還保證金貸款自去年年底以來幾乎增加了一倍,達到1.9萬億元人民幣。
這種利潤豐厚但需要大量資金的業務迅猛成長,促使證券公司四處搜羅資金。比如,像廣發証券、銀河證券和海通證券等公司,今年發行價值逾100億美元的股票。總部位於南京的券商華泰証券完成在香港籌資45億美元。該公司今年首季保證金相關貸款業務和交易佔營收的28%,遠高於2012年的8%。
但中國股市槓桿交易的盛宴仍將曲終人散,這裡有幾個原因。首先一點是債務水平已經高企。麥格理分析師稱,目前股市保證金餘額超過中國股市總市值的3%。若不算中國政府和其他控股投資人手中的股票,這個比例將達到8.9%的驚人水平。
其次,有資質展開保證金交易的投資人數量也是有限的。截至3月底,華泰680萬散戶客戶中,大概有21.2萬個保證金賬戶。但據該券商估計,散戶中還只有16.35萬個賬戶能達到50萬元人民幣的保證金交易門檻。而且中國股市時刻面臨進一步監管限制的威脅,擴大保證金交易的空間似乎十分有限。
隨着中國資本市場的擴大和開放,券商很有可能發展成羽翼豐滿的投資銀行。但它們在債券承銷或併購顧問諮詢方面的營收仍相對較少。當借錢炒股的動力耗盡時,證券公司將必須找到更為持久的收入來源。■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