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 張文晶
內地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率雙升,其信貸資產質素問題引起各界關注。事實上,內地不良貸款餘額從2012年初的5,265億元(人民幣,下同)開始上升至今年第一季的9,825億元,增幅達87%。不過,不良貸款率則從2012年第三季開始緩慢上升,升勢自2014年起加快。截至今年第一季,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升至1.39%。
不良貸款率易升難降
所謂不良貸款率,是指銀行不良貸款佔總貸款餘額的比重。也就是說,若銀行的總貸款增幅更甚於不良貸款的升幅,便可沖銷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勢頭。2014年,不良貸款餘額按年上升42%,增幅遠高於總貸款餘額的14%,導致不良貸款率較快上升。展望未來,一方面內地經濟面對不小的下行壓力,而且部分如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企業的經營環境以及盈利表現難以在短期內有很大改善。因此,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面臨較大的上行壓力。
另一方面,內地在2008年11月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後,在投資需求帶動下,銀行貸款已急增了約1.7倍。加上隨着內地金融市場發展,企業將會更多利用如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相信銀行貸款高速增長的勢頭將難以為繼。所以,未來不良貸款的增幅可望繼續領跑整體的貸款增長,不良貸款率將會易升難降。
銀行抵禦能力已大幅提升
銀行的信貸資產質素惡化,它們是否有充足的能力應對?其中,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是兩項可參考的指標。撥備覆蓋率是貸款損失準備對不良貸款的比率,反映銀行對貸款損失的彌補能力和對貸款風險的防範能力。內地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由2007年的41.4%升至2012年的295.5%峰值,隨後回調至今年第一季的212.0%水平。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的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例,反映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程度。內地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從2007年的8.7%升至今年第一季的13.13%。總體看,兩項指標均已較金融海嘯前大幅提升,內地銀行應該有足夠的能力抵禦不良貸款的風險。
利好政策助減違約風險
此外,一些利好的政策可以紓緩違約風險的衝擊。其一,人行的貨幣政策趨鬆,除了自2014年11月起已三度降息和二度降準外,也更多地運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中期借貸便利等措施,從量、價兩方面營造較寬鬆的貨幣環境,對引導貸款利率下行有積極的作用。內地今年第一季加權平均貸款利率為6.56%,較去年同期下跌0.62個百分點。資金成本下行有助減低企業出現違約的機會。
其二是有關地方政府融資方式的轉變。過往地方政府主要通過融資平台從銀行得到貸款。然而,部分融資平台的盈利較弱,而且存在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低的缺點,為銀行體系積累了潛在風險。而國務院在2014年10月,印發的《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剝離融資平台為地方政府融資的職能。這項政策防止地方融資平台債務繼續擴張,對銀行清理相關債務的風險有積極的作用。
總括而言,雖然內地銀行的信貸資產質素有所惡化,但銀行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加上利好政策的正面影響,內地不良貸款的風險可控。■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