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分析認為,若容許希臘脫歐,則其他各國怎樣?若讓它賴債,其他各國又怎樣?故此,最合理方案,是讓它以債養債,不必真的產生更多實質收入,已可還債。圖為希臘國會大樓。 資料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踏入6月中,國際金融市場氣氛有點緩和,雖然危機並不絕於耳,而結構性的危機,更是說之不盡。既有希臘債務問題,拖拖拉拉幾年,未見真有解決良方,而美國聯儲局在量化寬鬆完成退市後,始終有一天要加息,只是這個或遲或早的加息,困擾大眾多時,究竟是這一次,抑或是下一次,一直在投資者心中存疑。大概只有真的進行了第一次的加息,啟動了加息周期,才可釋除這種疑慮。
不過,話分兩頭,以上只是新聞頭條式的報道,以及想當然的推測。市場參與者的傾向,未可單憑媒體報道得知,反而最有效又最有效率的資訊反映,始終是真金白銀的押注。在市場上買賣,透過價格和數量,才是最客觀。當然,這種客觀不無缺點,有時大家太過着重短線利益,跟風炒作者眾,偏離基本面合理估值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即使從中長期而言,不少投資市場的方向,與學術上的估計,仍然有相當分歧。
無論如何,近兩周所見,隨着美國聯儲局不打算在6月份加息,而主席耶倫發表講話,外界傾向解讀為寬鬆依然,加息不是急於進行,一切有商有量,有時間可以等。一般以為,年內總有一至兩次加息,但目前這種估計,多已改為一次起,而不必兩次止。
美不急於加息漸被確認
當美國不急於加息的訊息漸漸為人所確認,投資者的行為,立即有別於5月末至6月初時,不再急急拋售債券,近日所見,債息回順,即可見一斑。當債息由急升轉為回順,正如之前一樣,各種資產類別也有所回穩,反應未必完全一致,幅度未必相若,但方向卻大致趨同。這樣一來,投資者於半年結前再大舉拋售國債,以至全球市場震動的機會,應該已相對減少。
當然,沒人可以說得準,歐洲是否可以渡過這一難關。希臘是難處理的,如今國際貨幣基金已明言,若希臘不能還債,便會以違約處理,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
但大家若單憑此,便以為沒有轉圜餘地,可也真太小看了與會各國的政治智慧。是的,希臘在可見將來,都無法還得起各種債務,皆因其本身的經濟實力,沒有足夠產生收入的條件,而事實上,連當日可以加入歐元區,在歐盟佔上一席之地,難聽說句,當日的造假也有一定功勞。
然而,客觀看,其他歐盟國家,難道真的完全不知情?不會的。只是隻眼開,隻眼閉,在加入成員多多益善,以壯聲勢,正合用人之際,這種長遠結構性經濟實力不足的難題,都不成問題。
容許希臘脫歐恐被效法
正因如此,難道經過金融海嘯後,便可以完全名正言順地把希臘一腳踢走?不是不能夠,也沒有所謂不應該,只是政治上,這不好看,也沒有好處,這是利害計算過的。若容許希臘脫歐,則其他各國怎樣?當然,反過來說,也有道理,若讓它賴債,其他各國又怎樣?故此,最合理方案,是讓它以債養債,不必真的產生更多實質收入,已可還債。■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