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內地出手激活股市,出規定要求股東等增持,但近日卻有不少企業股東減持而遭查處。可是,部分減持者根本沒有受到有阻嚇性的警告,大多只是罰款及要求學習《證券法》了事。而教人無奈的是,這些罰款遠不夠套現賺的多,這個程度的處罰變相似乎是鼓勵「違法」。當然,企業股東減持,在一個月前還是合法的。
就算套現問題管不了,救市也應對流動性多作鼓勵。內地常將救市視作「穩定人心」,但奈何今次救市資金只撐指數股,其他股份大多擱淺,這樣叫虧本的小股民信心何來?再者,一直以來程序化交易為成交流動性作支持,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於上周五針對程序化交易的法例,加強打擊程序化交易造成的期貨波動性,當中透過增加費用來減少投資者大量送出成交或取消指令等指令,並改善落盤的成交命中率。這使得股指期貨昨早一片死寂,正好合乎了中央救市的「市場穩定」的要求。
救市措施未命中問題核心
以上只是救市措施的一部分。從一開始救市的方向、手段及執行等方面,都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主因是這些措施並未命中問題的核心:場外配資、基金造市、程序化交易、惡意沽空被標籤為股災的元兇。另一方面,中證監準備不足、企業借機大舉集資、股東減持、企業停牌避難、地方政府套現,卻無人問責。
現在政府救市第一波措施大都達到了目標,而剩下來的2,000億元人民幣「國家隊」資金入主股市,在本月內就會知道能否把上證指數推到4,500點目標水平。但救市快要一個月了,股本市場的合法槓桿根本沒有改革,反而市場流動資金陸續減少。試問救市過後哪來足夠的資金去把指數撐上去?
如何激活股本市場惹關注
救市到底救了什麼?除了為指數止血以外,股本市場現在感覺更像一潭死水。筆者不期望中央政府的下一步行動會對股市做出什麼有建設性的行為,只要不要突然離場,股本市場還是會跟着救市基金走。政府在股本市場搶了主導權,卻無法真正激活股本市場。若這持續低迷,企業會把資本需求轉投債券市場及貸款。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及地方/企業債務早已千瘡百孔,靠着債務置換才可苟安。資本市場早晚需要股本市場的復甦,政府最終都要退出,屆時只需要中證監一句「現時企業估值過高,市場應自行發揮市場調整機制,做好交易及風險控制工作」,救市概念就可華麗轉身。■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