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星光透視 > 正文

王強《被陽光移動的山脈》掙扎在信仰和愛情之間......

2018-05-11
■王強無悔踏上電影之路。 朱慧恩 攝■王強無悔踏上電影之路。 朱慧恩 攝

雖然本身沒有宗教信仰,但來自河北的新晉導演王強卻為宗教荌g。在他的首部劇情長片《被陽光移動的山脈》中,便向觀眾呈現了僧侶掙扎在信仰和愛情之間的故事。七情六慾是苦惱的根源,是故佛教有所謂看破紅塵。在王強的鏡頭下,愛情與宗教信仰恰恰不是對立,在他看來,宗教和愛情都是崇高而美好,他希望透過愛情故事,深刻地刻畫出宗教的力量。■文:朱慧恩 場地提供:美麗華酒店

電影《被》講述自小生活在寺院的僧侶丹增班覺回到三千里外的家,看望成了植物人的弟弟,卻被母親要求留下,與未過門的弟媳卓瑪成親。丹增拒絕之餘,卻無法阻擋心底情感。冰湖上一場生死考驗,令二人深陷情網無法自拔。然而弟弟竟在此時恢復知覺,卓瑪亦有別戶人家隆重提親。面對信仰與愛情,他需要選擇前路。

文:香港文匯報 王:王強

文:可否談談《被》的創作緣由?

王:我一向對宗教話題挺感興趣,但一直離藏族和藏傳佛教都很遠,在2011年才第一次真正接觸。當年有一次進藏,從青海玉樹往拉薩走,當時看到路上有很多毛毛蟲從馬路一邊爬到另外一邊,然後就有很多老太太、老頭、小孩把它們撿起來放到筐裡。原來他們要把蟲子撿起來,再放在草地上,不讓蟲子被汽車壓死。我當時很感動,也很震撼,就很想拍一部關於藏族人的片子。當時想做紀錄片,但不容易找到適合的拍攝對象,如果拍故事片,就比較容易控制,所以就寫了這個故事。

愛情和信仰都是值得尊敬

文:有人說《被》是宗教片,有人說是愛情片,你怎麼看待?

王:我希望是愛情片。如果作為宗教片來說,大家會很容易把它想像得很嚴肅,又或是很沉重的、深層次的東西。但《被》的內容不太晦澀,我希望片子容易看懂,背後又有比較深的主題性。所以,從類型上可能是愛情片,但背後又有宗教力量存在。

文:愛情和宗教應怎樣完美融合?

王:我覺得《被》就在說這個問題。佛教和情感、女色是無緣的,水火不容,要把兩者融合在一起,也是這片子特別困難的地方。但我希望在這有力的對抗下,既呈現出美好主體的存在,也引發思考空間。無論是對於愛情也好,信仰也好,都是值得尊敬的,而不是用宗教泯滅情感,或是當情感提升後,卻排斥了自己的宗教。我希望愛情和宗教都是美好的。

創作《被》時,我做了很多資料搜集,也跟一些長期在寺院裡生活的小喇嘛接觸過。其實現在藏傳佛教的教徒有不少會還俗,我問那些小喇嘛將來想做什麼?有的說將來不一定要做喇嘛,我覺得也是很好的選擇,畢竟不是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就一直要過這樣的人生。人生有選擇的自由,這也是我在《被》裡想表達的態度,你可以選擇回到寺院繼續當喇嘛,也可以選擇愛情生活,沒有高低之別,都是崇高和平等。

拍紀錄片同劇情片的分別

文:在拍《被》前,你一直都拍紀錄片,你認為拍紀錄片和拍劇情片有何不同?

王:確實很不一樣。劇情片是我們塑造角色,紀錄片是拍攝對象塑造我們。在劇情片裡,我們創造自己所認同的人物。但紀錄片不同,拍紀錄片時,我們有時候會被拍攝對象改變。因為鏡頭下呈現的就是他們完全真實的生活,你要接受、聆聽,要去感受他的世界。要拍一部好的紀錄片,既要找到好的拍攝對象,又要用適當的態度對待這件事,是要用很強烈的慾望表達呢?還是相對客觀地紀錄呢?這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紀錄片是有它的境界在的。

文:可否談談你是如何踏上「電影之路」的?

王:其實我在求學時期就很喜歡電影,覺得電影很厲害,但無機會接觸這個行業。後來我在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到北京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一直對電影念念不忘,最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念碩士,畢業後一直拍紀錄片。在2013年,我寫成了《被》的劇本,直到2016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啟動了青年導演扶持計劃(「青b計劃」),當時就想虒掑@下吧,就把劇本交給組委會,經過反覆篩選,最後進了十強。最初也有點擔心,畢竟題材比較小眾,但參加計劃期間收到很多人的反饋,也給了我信心。半途出家不容易,中途想過放棄,但還是放不下。我想即使最後不成功,我也不會後悔,老天自有安排(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