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良 教聯會主席
最近香港好消息不斷。一是,本月中特首林鄭月娥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身份前往北京,出席這個國家決策架構的首次會議。二是,國家相關部門頒佈了惠及港人在內地生活、學習和就業的政策。三是,特區政府宣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於9月23日正式通車。三件似乎不相關的好事,其實都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參與大灣區建設密切相關。大灣區建設已聲勢浩大地逐步展開,香港從中可以獲得更大機遇和發展空間,獲得更多利益和實惠,發展正邁上新台階。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雖然只有26公里,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連接着國家八橫八縱的高鐵運營網絡,是香港聯繫內地的紐帶。就目前安排而言,高鐵通車後,可直達內地40多個站點,包括6個短途站點。既方便港人出行,也吸引內地遊客來港,使得香港和華南最重要的幾個城市形成一小時經濟圈。這為大灣區建設在道路暢通方面添上完美一筆。香港的「一國兩制」優勢,也透過這個網絡向各大經濟區域擴散,對未來聚集所需資源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雖然香港高鐵開通的過程曲曲折折,正像香港融入國家發展進程難免遇到風雨和挫折一樣,但畢竟這是一條前景廣闊的必經之路。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站得高一點,把眼光放在巨大社會效益上,而不是像一些人,只盯着眼前局部的利益。
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戰略,也是香港難得的機遇。已確定的6大方向,既有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一體化、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也包括了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這是着眼於建立一個讓民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動各項交流合作,推進區域旅遊發展的休閒人文大灣區。發展的理念,正是香港社會追求的目標,為港人普遍接受。
生活就業多了選擇
參與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社會和各項事業發展創造了機遇,擴大了空間,使香港可以擺脫土地面積狹小,產業難以多元化,科技創新缺乏實業支撐,青年人改變生活環境艱難的困擾,有了更多的選擇。
這次,國家相關部門頒佈惠及包括港人在內的政策,港人在內地居住滿半年,可領取居住證,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和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等權利,當地政府將提供義務教育、就業、基本醫療、法律援助等六項基本公共服務,以及車輛登記及申辦駕照等九項便利。這給目前已經在內地創業就業和生活的港人,以及在內地各高等院校學習的香港學生,帶來更多更好的保障,也將極大吸引和造福後來者。
由於地理上的便利和傳統文化習俗影響,港人多會以大灣區城市為理想的創業就業和生活地。政府統計數據表明,單是廣東省境內現已有50多萬港人。給在內地居住港人以當地居民同樣待遇,共享福利和社會資源,雖然有一定條件,但這個條件寬泛,並非刻意限制。
不同於過去,大灣區幾個主要城市,工資收入和消費水準已經與香港差距逐步縮小,而且都在以優厚條件吸引人才,對有志於在內地發展的港人,尤其是青年,確實具有吸引力。相似的待遇,良好的社會保障,方便的交通,更寬的就業選擇,都使得大灣區成為香港社會向外延伸的選擇。隨着香港一些學校、醫院和公共機構在大灣區落戶,兩地的差別也會越來越小,在大灣區生活、學習、創業就業已經不是一個讓港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難以想像的事情。
飽含中央關愛支持
香港是亞洲國際大都市,在大灣區建設中具有諸多「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尤其是金融和專業服務,近年亦在創新科技方面着力打造。中央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早前已解決科研資金南下問題,這次又公佈中科院轄下的兩個研究院將在香港科學園落戶。
大灣區建設,事關香港未來,事關700多萬港人的福祉,中央政府始終把保持香港穩定繁榮、維護港人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作為香港特首,成為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加入國家決策架構,參與規劃協調,體現中央的信任關懷,也體現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期待。林鄭月娥日前亦表示,正在為港人爭取在大灣區多方面便利。
粵港澳三地,包含三種社會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體系。故此,一個完整可行的規劃,相信會在發展建設過程中汲取各方的智慧和經驗,並逐步完善。大灣區建設,飽含國家對香港的支持和關愛,是香港在新時代發展的利益所在。因此,有理由相信對香港發展有利的好消息,在這一進程中,會陸續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