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寫書的人心裡都應當住着一個小小的孩子,這個孩子有一雙充滿想像的翅膀,將心裡的故事變成文字,帶着每個閱讀的人遨遊天際。鄭詠詩小時候愛看遊記,書中的世界帶着她環遊了不曾到達的地方,「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閱讀愛好,小時候看遊記,尤其是古人的記載,會體會到不同時期的風光。」
作為兒童文學作家,鄭詠詩除了本身有小朋友外,也格外喜歡觀察生活中遇到的小孩子們,他們各樣的有趣言行給她帶去創作的靈感,小朋友的童真、他們看待世界的那雙眼睛,彷彿有個夢幻的濾鏡。鄭詠詩仍然記憶深刻,「曾經在電梯裡遇見一個小朋友,他當時站在五個大人的中間位置,」她笑着回憶道,「這個小朋友突然就說了句『我們現在是一朵花,而我便是花的花蕊。』」鄭詠詩從來沒有想過,小朋友的世界,可以在小小的、擁擠的電梯裡面,開出一朵花來。
兒童文學着重好故事
不盡相同的童年都有着同一樣的童話故事,每個童話故事背後都帶着創作者的童心與想像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今年大型閱讀推廣計劃日前揭幕,除了延續「共享.喜閱新時代」主題,更加入全新概念「喜閱密碼@LIBRARY」,希望藉此讓市民發掘無限的閱讀樂趣。由於疫情的關係,此次推廣計劃以「作家與你共享喜閱」短片分享和「鬆一鬆e閱讀小站」電子書推廣等活動打響頭炮,居家上網便可以閱讀。鄭詠詩的系列兒童文學亦在此次計劃中呈現,希望於停課期間也為小朋友的居家生活帶去樂趣。
鄭詠詩認為兒童文學是小朋友一生中最早接觸的讀物,就如一顆小小種子對兒童成長甚至對其人生有很大幫助,而她對兒童圖書出版範疇較熟悉,故最終以兒童文學為志業,把對兒子的期望融入故事當中,著有《小雞凱凱》和《小狗多多》系列,並在網上短片中分享親子共讀的好處和妙法。
回憶兒時喜歡看字典以學習生字,流連沙田圖書館更是鄭詠詩最大的娛樂。她認為雖然現時的兒童讀物較昔日的取材更廣泛,主題多元化,圖像更豐富立體,閱讀形式也有所改變,各種輔助工具(如:電子書、QR碼發聲、點讀筆、動畫和立體書)的出現較易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但兒童文學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本身,好的兒童文學作品能令兒童產生興趣,長大後不會抗拒閱讀。數碼年代,網絡媒體有助推動兒童閱讀,讓家長更容易接觸兒童讀物,也能吸引小朋友目光,但家長需好好拿捏,因太多輔助物反而會干擾小朋友靜靜感受和思考的閱讀本義,畢竟,閱讀最根本的好處是培養孩子的耐性和靜心。
親子閱讀宜多互動
小朋友希望接觸到的世界與大人想要他們理解的,事實上是不衝突的,這中間需要把握一個選題的問題,「小朋友的世界是很豐富的,選題上會盡量找與他們的生活很貼近的內容,其中需要有教育意義,但並不是一定要從那個角度出發,趣味是很重要的。」
鄭詠詩為了打造小朋友的「閱讀空間」,一個真正的空間是很重要的,比如一個書櫃,甚至只是一個紙箱,也會讓閱讀這件事情的形式感提高起來,讓小朋友自己對此產生重視的感覺,從而願意去找書看。
鄭詠詩更說,「其實一本書未必只可以閱讀一次,在不同的階段、甚至不同的時間去讀,都可以與小朋友產生互動。」她回憶與自己的小朋友在看書時常常就書中的內容去結合當天發生的事情,「不一定總是有教育意義,有可能只是他今天吃了蘋果,而書中人物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就能夠讓小孩子對圖書產生興趣。」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