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佛系運營公眾號 訂「三不」原則 漫畫家林帝浣:好作品經得起時間考驗

2020-05-30
■林帝浣展示剛剛創作的荷花作品。■林帝浣展示剛剛創作的荷花作品。

很多人熟悉林帝浣,都是從那些署名為「小林」的漫畫開始。帶着孩童般天真的作品,隱藏着生活的眼瓷A結合幽默犀利的段子,讓人瞬間扎心,細細品味,又可以讓人在開懷大笑間釋然,溫暖人心。在新媒體崛起的時代,擁有300萬公眾號粉絲的他從未被流量所左右,明確給自己訂下了「不投稿、不參賽、不接受約稿」的「三不」原則,只畫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對創作者來說,流量和知名度並不是最重要的,對抗時間才是。」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胡若璋 廣州報道

玄關處,白色的櫃子,白色的花瓶,與白牆上「等一朵花開,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微笑」的漫畫相映成趣;工作室內,枯竹與青竹隨處可見,隱隱訴說着關於知識分子的追求與擔當;環顧四周,牆上釘滿了書法、國畫、漫畫作品,彰顯着主人的多才多藝,而白衣黑褲的主人家正在書桌前揮灑筆墨。這裡是林帝浣的創作空間,那些讓很多考生在考場上熱淚盈眶、在《中國詩詞大會》舞台上讓人驚艷的作品,都在這裏誕生。

好玩讓藝術殊途同歸

和大部分漫畫愛好者一樣,林帝浣的漫畫生涯也從臨摹開始。到了初二那年,不再滿足於自娛自樂的林帝浣,開始向內地多家知名漫畫雜誌投稿。在經歷了幾個月的投稿作品石沉大海之後,林帝浣創作的一幅「小鳥開飛機」得到漫畫月刊的採用,當時30元人民幣的「巨款」稿費成了他人生第一筆收入。

此後,林帝浣的漫畫作品時有見報,但他並未因此而專注,反而從高中開始迷上了書法和國畫,大學畢業後又玩起了攝影,還一度闖出名堂。直到2017年,林帝浣又重新畫起了漫畫,同樣很快走紅。大部分人認為藝術需要專注,但對林帝浣來說,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都離不開「好玩」二字,十數年時光,隨心所欲玩轉多種藝術,不過是殊途同歸。

年少時,林帝浣因為沈從文那些關於逃課到外面野的文字,喜歡上一個人「掃街」,街上的店舖、行人的腳步,一切都讓他感到有趣。「剛開始玩攝影,就是為了給國畫創作尋找唯美的素材。」那時的林帝浣偏愛文人畫那種唯美意境,他拿起相機走遍名山大川,走遍大街小巷,一邊積累素材一邊當旅遊設計師,給旅行雜誌供稿,隨便一寫就是三五千字的長文,為驢友們提供了不少「乾貨」。

很多人都記得林帝浣的「二十四節氣」國畫,也記得近兩年央視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上那些美輪美奐的舞台背景。無盡的詩意,其實林帝浣只花了很短的時間就創作出來,曾經看過的風光,體驗過的民俗,都化作靈感來源,讓他每次下筆都如有神助。

然而,美照拍多了,林帝浣也陷入了審美疲勞,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很難在唯美這個意境進行突破,於是他把目光轉向了人,開始在旅途中尋找一些社會當下的故事。2015年出版的《我想給你拍張照》,就是林帝浣尋找社會當下故事的嘗試,他從普通人的生活、一顰一笑中,瞥見社會,看見當下,看到差異。這些觀察和思考,到林帝浣重畫漫畫時,又化成了筆下那些讓人內心平靜的線條和文字。

見慣了唯美,再看「小林」的漫畫,那些帶着黑色幽默的當代段子,妙趣橫生又直抵人心。「從照片到漫畫,不過是換一種方式做社會的切片而已,歸根到底就是對人性的觀察」,對林帝浣而言,唯美和寫實並不是互相排斥衝突的,人需要唯美的東西,也需要知道現實,得益於多年來玩攝影時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兩者在林帝浣的筆下漫畫得到很好的平衡。

放棄升遷路的任性講師

坐在茶桌前,透過茶盤上飄起的裊裊青煙看過去,林帝浣左手捧書、右手執扇,畫面充滿了詩意。這,應該是最常見的文人「充電」場景,很難想像主角林帝浣是一個從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人,大學講師,才是他的本職工作。

本來計劃報考美院,沒想到一不小心高考分數太高,考取學校理科第一,林帝浣為了不浪費高分,在父親的建議下,選擇了中山醫科大學。興趣與分數,夢想與前途,理性與感性,在大部分人眼中矛盾的雙方,在林帝浣身上卻完美融合,恰如他的作品,充滿生活的煙火氣,卻又帶着童趣與理想。

「醫學工作人員更文藝」,林帝浣說因為工作的單純,沒有糾纏太多複雜社會關係,醫院中更多性情中人,情感也更豐富,因此他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讀醫,對創作有很大的幫助」,讀醫需要很多理性思維,大學四年鍛煉了林帝浣的邏輯,也因為理性他在作品的表達時更注重邊界,這讓他既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讓大眾可以理解接受。

對於同期出道的講師而言,林帝浣實在太不「爭氣」了:別人在攻讀碩士、博士以及晉陞副教授、教授的路上奮鬥,而大把光陰都讓他花在了旅行、攝影、繪畫上,以至於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名講師。「人生可以相對自由,前提是必須捨棄一些東西,只是與身邊人比較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抵禦貪念選擇放棄升遷的路。」

「打怪」升級,又或者是甘於平淡,林帝浣並不認為兩種道路有高下之分,「社會就應該有多種形態,大家都是對的」,都不過是遵從內心的選擇。甘於守在講師的位置上,林帝浣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思考、創作,才有了那些讓人感覺溫暖的漫畫作品和超過300萬粉絲的公眾號。然而,林帝浣也始終堅持當一名「業餘的漫畫家」,因為他並不打算放棄謀生的本職工作,仍要繼續當一名好講師。

訂「三不」原則只求對抗時間

「新媒體崛起,長文沒人看了,於是又轉回到漫畫創作上。」當記者提及「小林」的漫畫創作時,相比那些「高大上」的回答,林帝浣的答案很接地氣。然而,更多時候林帝浣並不是一個接地氣的創作者,他明確訂下了「不投稿、不參賽、不接受約稿」的三不原則,只畫自己感興趣的作品。

「你知道嗎,中國漫畫的一代大師豐子愷在自己的時代並沒有被承認,過去很長時間內都是作為散文家而被大眾所熟悉,直到最近十年才得到認可。」豐子愷的經歷讓林帝浣更加清醒,「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很牛,自己高興就好,而不是讓流量高興。」事實上,「小林」讓更多人知道林帝浣,對他的生活並沒有帶來太多變化。

「小林」是公眾號500強中唯一一個沒有團隊、完全靠個人力量撐起來的公眾號,一直沒有商業化,佛系的運營被林帝浣視為得意之作。「對創作者來說,流量和知名度並不是最重要的,對抗時間才是。」在林帝浣看來,新媒體的內容生產者,也是網上精神家園的構築者之一,「選擇了為人民服務就不要想着發財,選擇了發財就會失去陣地」,在這個媒體平台上,林帝浣並不準備討好流量,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為此,他甚至會用當下讀者並不喜歡的千字長文來「清粉」。

這波操作,很「林帝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