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徐子渏 畫筆播下希望種子 讓愛與關懷生根發芽

2020-06-05
■徐子渏畫展展出的作品只是她慈善工作的一小部分。■徐子渏畫展展出的作品只是她慈善工作的一小部分。

「時間鞭策着我們的人生,走過的路一定留下痕跡,幫過的人們心底亦會留下足印,希望繼續有更多有心人共行,留下雙雙的足印。」這是作為畫家身份的徐子渏,為這次籌備了整整十年的畫展給出的動因。

雖然近日舉辦的畫展名為《HAZEL TSUI山區兒童系列畫展2020 》,但事實上,畫作的展現只是徐子渏(Hazel)慈善工作的一小部分。第一次踏入內地山區是什麼時候,Hazel已經無法追溯,從一開始的捐助物資到山區,逐漸變成策劃慈善活動,每一次更加深入的助力,都加深了徐子渏要為此付出更多的意願。

助人為樂的心並不是空穴來風,早在十餘年前,Hazel的母親便明白到缺乏教育將成為人生的束縛,她全資捐款讓Hazel於貴州威寧自治縣東風鎮建造一所希望小學,「我母親認為將自己的儲蓄留給我沒有過多意義,但是捐一間學校,薪火相傳,這是將一筆錢變成了無限的可能。」學校於2011年奠基,2013年11月正式完成,變成了現如今的東風鎮徐子渏希望小學。

在親身所感及母親的影響下,徐子渏於過去10年間,以不同機構的義工身份多次走訪偏遠山區,足跡遍及甘肅、雲南和貴州,「是一種遊走在天堂與地獄之間的感覺。」Hazel說道。她初時拿起相機,以快門記錄下眼前貧困兒童的生態、樣貌,無不令她感觸良多,遂有了用畫筆將菲林上的人物灌注自己的情感畫下的念頭。2013年Hazel回到內地工作,環境的改變讓她在工餘時間重拾畫筆,再得到兩位老師一對一的指導,開始專注人物創作。Hazel喜歡用畫筆將生命精緻的場景留下來,同時也將青春的感動留在畫布之上。

「每一張照片背後其實都有當時的情感,透過照片我亦能感受到那些喜怒哀樂,」徐子渏說,「當我畫他們的時候,那些寫實的東西會回饋給我自己一些力量。」

舉辦畫展傳達愛與盼望

徐子渏是次舉辦的畫展共展出了25幅寫實派油畫,傳達山區兒童就學生活點滴及學童背後的故事,滿載愛與盼望。2017年,徐子渏與丈夫共同創辦「足印慈善基金」,這間非政府資助、非政治、非牟利的慈善機構,主要資助及服務中國雲南、貴州、四川學童,尼泊爾孤兒、學生和地震災民以及香港本地老友記。而畫展作品及其他紀念品則均供作義賣,收益將全數撥捐「足印慈善基金」,幫助有需要的人士。

事實上,徐子渏對自己的畫作,是非常不捨的。「不捨得,但是我會想,能夠買下畫的,大概就是有心人。」她認為畫中傳遞的故事不能夠打動所有人,但能有一個,便有了傳承,這種傳承本質上就是一種希望。

「從前的出發點比較簡單,但現在我覺得也許我做的事情已經變成了一種祝福。」Hazel回憶十幾年前走進山區,大多數地方甚至完全不通車,無論是交通抑或生活設施都可用「糟糕」去形容,而慈善事業發展到如今,不僅僅是改善學童的讀書問題及偏遠地方的生活硬件,甚至包括學童的家人、觀念的轉化。「我很希望有一天,他們不再需要我們。」Hazel說。

眼見希望工程日益發展

「希望工程」的逐漸進步與有效發展,也是徐子渏的其中一個動力,她說:「國家這些年好好,希望工程已經發展到了2.0,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Hazel的慈善基金,每年7月都會前往山區,幫助最需要施援的應屆準大學生,「他們每年的學費幾千元,在我們看來很少,但其實像山一樣壓在一個家庭的身上。」Hazel亦曾與曾經資助的大學畢業生一同在省內旅行,他們有的成為了教師,有的成了醫生,各種各樣的職業都帶着自己兒童時的遺憾或夢想。

徐子渏感慨地說:「看着他們長大、就業,我覺得他們好像變成我的希望,他們不僅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在改變他們生長的社區、小鎮,甚至改變雲南、改變貴州。」大概所謂希望,便像翱翔的蒲公英,將生機勃勃的種子,灑遍乾涸的大地,滋養下一代吧。■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