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施政報告應更多考慮改善民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25]     我要評論

文滿林 華革會社會事務委員會主席

 行政長官曾蔭權為了草擬十月發表的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近日頻頻約見社會各界人士,徵詢有關意見和建議,以利草擬一份既能發展經濟又能改善民生、改善貧富懸殊、促進社會和諧的施政報告,為其「站好最後一班崗」(劉夢熊語)而作出努力。

 要滿足和解決社會各階層的有關要求和願望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單憑曾特首一己之力所能辦到的工程,當中必須要有輕重緩急的實施程序,可謂千頭萬緒。

 作為勞工階層,從現實來說,我們不奢望施政報告真的能解決貧富懸殊,這也不是最急需要解決的事,我們只希望特首和政府盡快改善民生問題,尤其是改善低薪勞工階層的窮困問題。

 改善勞工階層民生有以下兩個途徑。一、增加就業,改善薪金待遇。增加就業與改善薪金待遇是相輔相成的。有工做、不失業未必能改善生活水平、解決生活負擔。如月薪只有六七千元,就算一年做到頭都只得個「桔」,甚至入不敷支舉債度日。只有提高工薪才能有效改善他們的生活,減輕他們的壓力和負擔。因此,除了立法制定最低工資條例外,還得要在最低時薪上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數字,讓低薪勞工能夠真正受惠。

 二、政府要向低收入勞工提供適度的支援。例如在租金方面的津貼補助,水電煤方面的津貼補助,跨區工作舟車費用的津貼補助,子女入學費用的津貼補助,以及醫療費用的津貼補助,尤其對租住私人樓宇房間的勞工階層的房租補助至關緊要。

 從有關調查所見,家庭的水電煤氣費用以及跨區工作的車費開支包括學童返學車費在內,約佔家庭收入三成以上。以一個四口之家一萬元收入為例,單在上述兩項開支已經消耗三千多元。剩下六千多元還得應付房租,最後剩下來的只有三四千元作為一家日常生活的開支。以目前生活物價消費及指數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生活拮据也可以想像,對於一些家庭月入不過萬者就更加艱難了。目前估計此類人士及家庭約有三十多、四十萬戶。他們若能得到政府作適度支援提供津貼補助,生活立竿見影得到改善。而所需的整個費用每年約數十億左右,不及一些企業集團每年盈利五分之一,就能惠及數十萬低收入人士及家庭提高生活質素,從社會和諧穩定的意義來說,也是值得。祈望曾特首考慮重視、採納有關意見。

 此外,增建公屋和適度復建居屋,讓合乎資格還在等候入住公屋的人士盡快「上樓」,也是有效改善勞工階層民生問題的一個上佳辦法。目前仍有十多萬個輪候入住家庭,需要三年以上時間才能「上樓」。這與二十年前並無多大改善。要同時惠及更多一些「邊緣」家庭入住公屋資格的要求,有必要提高入息限額的上限,好讓更多低下階層居民都可入住公屋。

 適度復建居屋,讓一些沒有能力購買私樓的中產人士「上車」之外,其實另一個效應就是讓住了公屋多年的人士及家庭可以購買居屋,將騰出來的公屋讓輪候人士「上樓」,滿足輪候人士及家庭的迫切需要。

 改善民生民困問題,有助社會和諧穩定,紓緩「仇富」心態。以上意見,雖看來有些傾側勞工階層及低收入階層,但未嘗不是一件值得寫入施政報告中的事。

相關新聞
沉痛悼念無辜死難港人 (2010-08-25)
挾持人質慘案 菲警處理拙劣 (2010-08-25)
施政報告應更多考慮改善民生 (2010-08-25)
書生意氣:社民連參選區會包藏禍心 (2010-08-25)
美對華軍事戰略大調整極為不智 (2010-08-24)
東張西望:對美角力 中國需要新持久戰 (2010-08-24)
警民加深互動 增進了解 (2010-08-24)
政經多面體:多建隧道符合社會效益 (2010-08-24)
香江透視:西九:香港進步的縮影 (2010-08-24)
指點江山:政改後進行房改 兩個市場要分開 (2010-08-23)
志強時評:國家褒揚「阿福精神」意義重大 (2010-08-23)
解惑篇:不應刻意歪曲他人觀點 (2010-08-23)
冷眼向洋:騰飛天津 風雲際會 (2010-08-23)
頂天立地:香港法制的三大弊端 (2010-08-23)
田園快語:提早發放書簿津貼 (2010-08-23)
完善普通科門診預約 (2010-08-23)
止戈為武:解放軍演習宣示護國維和決心 (2010-08-21)
解惑篇:對郝鐵川學術演講的解讀 (2010-08-21)
書生意氣:余若薇破壞法治 (2010-08-21)
警惕西方預設的GDP陷阱 (2010-08-2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