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
香港某些傳媒一向是盎格魯薩克遜國家的忠實傳聲筒,對它們的觀點唯唯諾諾。總括而言,歐元解體的機會微乎其微。歐元反映歐陸國家推進經濟政治整合的決心,也是幾十年經濟融合的結果,歐盟豈會輕易讓它前功盡廢?而且,歐元解體會對歐洲以至全球的經濟造成很大衝擊,相信歐盟最終會找出一個解決債務危機的方法。筆者奉勸各位市民,勿因英美傳媒誇大歐債危機的嚴重性,而輕率作出投資決定,否則可能會招致無謂的損失。投資者應了解歐盟和歐元的本質,才能作出理智的決定。
近兩年,筆者曾到訪歐洲多個國家開會,包括法國、比利時、英國、德國、荷蘭及瑞典等國,與不同的歐洲教授交流和談論對歐盟及歐元前景的看法,發現歐洲人的觀點與英文國際傳媒的報道和分析迥然不同。
歐盟是根據1991年12月簽署的《馬城條約》所建立的國際組織,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歐洲共同市場,當時只有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及荷蘭六國組成,英國未被邀請加入。從地理位置上看,六國互為接壤,地處歐陸的心臟地帶,為歐洲的經濟樞紐。
60年代,英國希望加入共同市場,卻慘吃法國總統戴高樂的閉門羹。為了與共同市場的內六國(Inner Six)抗衡,被排之於外的英國連同葡萄牙、瑞士、奧地利、丹麥、瑞典及挪威於1960年組成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合稱外七國(Outer Seven)。外七國的組織較為鬆散,經濟發展未如共同市場般理想。戴高樂過世後,英國在1973年才成功加入歐洲共同市場。
歐元誕生以來唱衰聲音從未間斷
1979年3月,在德國總理和法國總統的倡議下,共同市場的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丹麥、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即「一條蛇」貨幣體系,將各國貨幣的匯率與對方固定,共同對付美元浮動。西班牙及英國也分別於1989年和1990年加入。
1991年歐盟成立,歐洲各國在簽訂《馬城條約》時均同意建立共同貨幣。幾經波折,歐元最終於1999年誕生。英國雖為歐盟成員國,但始終未有加入歐元區,原因是英國須和美國及其他英語國家維持特殊外交和經濟關係,與歐盟利益並不一致。在歐盟,英國扮演著美國的特洛伊木馬角色(Trojan horse)。
歐元面世時,外間對歐元作出各種揣測和擔憂,以美國為首的盎格魯薩克遜國家更對歐元前景大潑冷水,經常冷嘲熱諷,唱淡歐元。
歐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為世界第二大貨幣,很多國家如中國逐漸減持美元,增加歐元資產。歐盟由二十七個國家組成,雄厚的經濟規模和工業實力足以與美國抗衡,成為威脅美元霸主地位的最強對手。故此,歐元誕生以來嘲諷、警告以至唱衰的聲音從未間斷。
評級機構雙重標準看待歐債和美債
希臘發生債務危機後,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意大利(PIIGS—「歐豬五國」)遭受傳染效應,相繼出現信用危機,信用評級頻頻被降低。《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英文傳媒大肆報道,歐元可能會崩潰的消息更一度被炒得熱騰騰。市場憂心歐債危機持續升溫和蔓延,部分投資者開始對歐元失去信心。
香港某些傳媒一向是盎格魯薩克遜國家的忠實傳聲筒,對它們的觀點唯唯諾諾。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香港的市民、政府及傳媒是否具備應有的真正國際視野和素質呢?還是就知一種觀點?
最近,美國的評級機構包括標準普爾和穆迪受到抨擊,指他們大幅下調希臘、冰島、葡萄牙等歐債國家的信用評級,卻對美國岌岌可危的外債視若無睹,維持AAA信用評級。這正正反映評級機構為了維護美國利益,持雙重標準看待歐債和美債,其客觀及公正性備受質疑。
總括而言,歐元解體的機會微乎其微。歐元反映歐陸國家推進經濟政治整合的決心,也是幾十年經濟融合的結果,歐盟豈會輕易讓它前功盡廢?而且,歐元解體會對歐洲以至全球的經濟造成很大衝擊,相信歐盟最終會找出一個解決債務危機的方法。
最後,筆者奉勸各位市民,勿因英美傳媒誇大歐債危機的嚴重性,而輕率作出投資決定,否則可能會招致無謂的損失。投資者應了解歐盟和歐元的本質,才能作出理智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