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振 資深評論員
奧巴馬在上任前和上任初,曾向選民作出包括迅速從伊、阿撤軍、造就800萬個就業崗位、化解與伊斯蘭國家的矛盾、重塑美國國際形象等承諾。但時至今日,由於總統身處濃厚的「強權政治」環境,其主要承諾基本上都沒能做到。如今,撤軍停留在口頭上;1400萬失業大軍仍「嗷嗷待哺」;與伊斯蘭國家的矛盾非但沒有化解,連盟友巴基斯坦也變成了華盛頓的「勁敵」;舊的國際形象不但沒有改變,又因為領頭發動利比亞戰爭而成為「千夫指」。華盛頓的「強權政治」,已經讓奧巴馬變得一籌莫展。
奧巴馬參選總統最常使用的煽動性語言就是「CHANGE」和「I CAN」,他聲稱「要轉變美國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我能改變一切」;「運用美國力量不僅僅是軍事實力」。但在具體處理國際問題時,又身不由己地重犯白宮的「習慣性錯誤」,發動並領導了北約對利比亞的空襲。大家清楚看到,奧巴馬不僅無法說服議員通過白宮提出的法案,甚至擺不平身邊的希拉里時刻冒出的「狂言」。只好拋出「要保護全球安全,就必須在利比亞取得成功」的荒唐言論,奧某也因此被抨擊為「左右不定」的政治策略。
美式民主存在明顯缺陷
冷戰結束後的「9.11」事件,讓時任總統的小布什再效仿上世紀50年代初在伊朗、朝鮮,60年代在越南犯過的錯誤。當小布什宣佈決定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時候,竟然可以用中情局「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莫須有依據,和五角大樓「解決阿富汗和伊拉克僅需要3個月、500億美元」的常識性錯誤預測。令人不解的是,這一錯誤決定竟然獲得國會議員的一致支持。小布什不需要有任何「政績」,就可以得到超過70%的民眾支持率。以上正顯示美利堅濃厚的「強權政治」環境。
西方媒體和政客近期在反省美國經濟因為戰爭出現一團糟的情況下發表評論說:「為防止進一步的苦難,美國應當摒棄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迷戀,集中精力與其他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謀求世界公益」,「應該認識到在世界舞台上的合法性是多國機構」。「美國百餘年來在世界事務中扮演的角色經常是咄咄逼人而非克制,揮霍浪費而非共用共享」。「我們自身存在著明顯的民主缺陷,卻仍然傲慢地倡導美式民主」。「美國應該為拒不聽取他國意見、自私地謀求美國利益而不顧他人、過於關心美國主權等向世界道歉」。
奧巴馬經常出現「身不由己」
奧巴馬面對美國在世界特別是伊斯蘭國家的不良形象,還真的向伊斯蘭國家道了歉。奧某2009年6月經過精心推敲在開羅發表著名的演說中稱:「殖民主義剝奪了許多穆斯林的權利與機會」,罕有地指出了美國和穆斯林之間出現勢不兩立的根本原因。奧巴馬說:「美國對9.11襲擊事件的反應『使華盛頓做出與我們的理想相悖的行動』」。「美國長期試圖確立的國際行為標準,無非是自私自利地想把我們的意志強加給他人,這樣做注定會無果而終」。「凡是讓一個國家或群體凌駕於另一個國家或群體之上的世界秩序都必然會失敗」。
奧巴馬在開羅的演講,還譴責「過於自負和不受限制的美國權力」,聲稱「美國既不能退出世界,也不能試圖威逼世界歸順」。奧巴馬的這些話確實已經將美國的軍國主義、以施惠人自居的醜惡形象彰顯於天下。正如美國媒體的評論稱,由於「國際機構無疑約束不了美國的意志」;「美國的單邊主義將繼續導致國際學術界的反美情緒」。身處「強權政治」環境的奧巴馬,在做決定時經常出現「身不由己」,進攻利比亞就是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