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談香港「教育產業」與企業良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30]     我要評論

林偉明 (香港)明愛專上學院

 如果每個教育機構都能開辦有素質而又獲承認的課程,自然能夠促進專科專造,甚至讓辦學機構加速專業分工,使教育資源有效配置。在群策群力下,除能擴大香港教育產業的規模,又能自我延續發展。如果只著眼於當下的短期利益,罔顧消費者(學生)的利益,最終受害的,不只是個別的辦學機構,還是整個教育產業。

 「教育產業」是香港特首曾陰權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提出的,作用是振興經濟及擴闊香港未來經濟發展路徑。教育產業不但使香港的經濟有著多元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作強化香港這個知識型經濟體系,為業界培訓足夠人才,以致可以有效促進其他經濟主要行業的持續發展。

傚法澳洲輸出教育服務

 在六項優勢產業中,教育產業可算是相對較易形成經濟產業項目,並預期可在不久的將來發展成為香港經濟第五個的主要行業。原因有二,第一、眾所周知,香港的大學無論在學術與研究成就方面,都能躋身世界前茅之列,擁有發展教育產業的先天優勢。二、在知識型經濟體系發展的推動下,香港人必須定期更新所屬專業範疇的知識與技能,並旁及至不同領域的進修學習,以提升個人的競爭力。因此,教育產業要在香港成功集群,可算是一件較容易的事情。

 要數發展教育產業而取得顯著經濟成效的地方,澳洲是一個好例子。澳洲Curtin University在2010年8月發表的《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Fewe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n Australia》報告(作者是John Phillimore 及 Paul Koshy)中指出,2009年時,教育產業是澳洲第三大出口產業,出口額達180億澳元,較旅遊業收入還要多50%,而與2004年比較,增長達94%。教育產業更能帶動其他消費行業發展,以致能在不同行業中創造就業。

 然而,香港的教育產業,現階段尚在萌芽階段,實與澳洲的輸出教育服務產業模式不盡相同。香港,還要再等待,一直到當產業發展至一定規模時,為個別教育服務提供者帶來產量與收益的增加,在規模經濟效益的誘因下,才可傚法澳洲,將教育服務輸出世界。現時,香港只能依靠內需,帶動產業發展。

教育須以學生利益為重

 要成功地將教育發展為產業,「教育服務商品化」是必然的過程。在逐利的誘因下,強化宣傳推廣活動本是無可厚非。然而,商業化宣傳推廣活動只會向消費者(準學生)提供教育產品的優點,而絕大部分的準學生,在選擇課程時,只能根據有限的資訊(由學校提供),比較不同課程的優點,而選擇時,又往往受教育機構的品牌效應影響。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完成課程後,又是否能夠在知識領域上或職業歷程中得到應有的增值呢?

 舉例來說,某人以遙距形式完成課程後,獲得海外大學頒發的學士學位畢業證書。然而,這個學歷是否就被視作等同本地大學的學士學歷呢?實則不然。雖然課程註冊了,但學歷資格還要再經由評審局獨立評審。評審局會依據一系列嚴謹的規則與標準,來衡量該學歷是否可以等同於本地大學的學歷,而評審的結果,有可能等同,也有可能不被視作等同(not comparable)。也就是說,該畢業生實際獲得的學歷,有可能比本地大學學士學位低。這又意味著甚麼呢?從特區政府來看,這些不被視作等同本地大學學士資格的「海外學士學歷」,不能夠申請需具大學學歷的工作(如政務主任),又或是在獲得聘用後,不能夠獲得持有大學學士學位資歷的薪金。當然,如果該畢業生申請的是私營機構、企業的工作,學位承認與否,則完全看僱主的「意願」。僱主有可能承認,也有可能不承認。正是因為這個「可能性」,教育機構往往在宣傳刊物中,在不顯眼的位置加入免責聲明。萬一某人的學歷真的不被承認,則是追訴無門。

 為甚麼會這樣呢?這不是評審局的註冊及監察制度出現問題,而是消費者(選擇課程的人)一般不會主動了解清楚課程註冊條例下的功能與意義。也不是香港政府的政策出現問題,因為政府一如既往般採取市場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會干涉個別辦學機構(無論是牟利或非牟利)的運作。

應開辦有素質又獲承認的課程

 這是教學機構企業良心的問題。雖知道人力資源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辦學機構在擴大利潤或盈餘時,實應本著企業良心來提供能真正培育人才的課程,讓學員在知識上、智慧上以及「資歷」上,皆有所增值。相輔相成下,辦學機構也又因此正面的口碑而使生源得以擴大,從而達到長期利潤(盈餘)最大化的目標。試想想,學員肯花幾萬到十幾萬,肯付出兩年三年的時間,去報讀課程,而最後的得著是「負資產」的學歷,即使學識提高了,見識增長了,仍然難以因此而在「仕途」上有所陞遷。這個影響,又是何其大?

 如果每個教育機構都能開辦有素質而又獲承認的課程,自然能夠促進專科專造,甚至讓辦學機構加速專業分工,使教育資源有效配置。在群策群力下,除能擴大香港教育產業的規模,又能自我延續發展。如果只著眼於當下的短期利益,罔顧消費者(學生)的利益,最終受害的,不只是個別的辦學機構,還有整個教育產業。

 香港要成功發展教育產業,必須從根本做起。千里之行,始於跬步,致力發展企業良心,讓教育資訊名實相副,正是當下的第一步。

相關新聞
來論:美領館回應欲蓋彌彰 干預港政鐵證如山 (2011-09-30)
廿四味:引用《特權法》 徹查公民黨「包攬訴訟」 (2011-09-30)
視角:西方債務危機中的十大矛盾 (2011-09-30)
朱婆婆爆出黑手 公民黨誠信破產 (2011-09-30)
談香港「教育產業」與企業良心 (2011-09-30)
《爽報》不爽 《蘋果》有毒 (2011-09-30)
反制美國對台軍售的「有效武器」 (2011-09-30)
推廣精神健康綜合中心有賴各界支持 (2011-09-30)
來論:徹查公民黨包攬訴訟 維護法治尊嚴 (2011-09-29)
廿四味:全城鬧爆公民黨 港台卻全力救亡 (2011-09-29)
美國必須停止干預香港事務 (2011-09-29)
應對美對台軍售的戰略長策 (2011-09-29)
為理明言:交通津貼並非施捨 (2011-09-29)
在非理性暴跌中尋找理性投資機會 (2011-09-29)
止戈為武:實施空天戰略的強軍之舉 (2011-09-29)
所謂香港「自由撰稿人」武宜三的醜惡面目 (2011-09-28)
來論:美領館不要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2011-09-28)
廿四味:公民黨玩弄司法還可以走多遠? (2011-09-28)
法治不容V煞這卸罪遮醜布 (2011-09-28)
東張西望:簽兩岸和平協議才是台安全正途 (2011-09-2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