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 Andy Mukherjee
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如今有三分之一是建立在統計學上的海市蜃樓上。除非企業和消費者近幾年的行為模式大幅改觀,否則的話,經濟更有可能是擴張5%,而不是當局所宣稱的7.5%。
印度GDP計算方式最近有所調整,從而有了這麼一個(7.5%)幻影。理論上,印度GDP如今更貼近國際標準。但實際上,卻是變得完全不可信賴。若是仰賴這個預估值,印度的貨幣政策可能會輕易誤入歧途。
有必要對減息做出解釋
本周,在印度央行將指標利率下調25個基點後,投資人大舉出脫印度資產。印度央行總裁拉詹覺得有必要對降息做出解釋,因為該國統計局甫於降息前五天才對外宣稱GDP有亮麗的擴張表現。但投資人對拉詹並未為放緩的經濟做出更多努力感到失望。
但經濟究竟有多遲滯?本文試圖從三個指標來回答這個問題,這三個指標分別為企業獲利、汽車銷售及電腦軟體的進口情況。當中的邏輯簡單易懂:保留盈餘能作為新投資項目的資金;汽車銷售可以一窺消費者需求;軟體進口則能反映出生產力的提高。把這三個匯總為一個簡單的指標,就能看出最近一季的經濟成長率接近於5%。
對數字講究的人,或許會對這種把供需指標合起來看的方式感到不悅。然而這種概略的指標,在2005年和2011年之間,都能準確地預測未來一季的GDP成長率。
當時,印度對GDP的計算方式更為周全。新的GDP數據則是另當別論。以2013年第三季為例,當時印度瀕臨匯率危機的困境。本文的指標顯示GDP成長停滯。但根據最新的官方數據,該季經濟增長率卻是九季以來最高。
這項有瑕疵的統計數據,持續釋出經濟安全無虞的錯誤訊號。決策者很有可能低估了產出缺口,進而使得缺口更加嚴重。GDP在每個地方都是統計學上的人造產物;但在印度,經濟成長的幻影正使得現實有更加惡化之虞。■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