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繼《壹週刊》早前大幅裁員,為結業作「準備」之後,壹傳媒旗下的《忽然1周》又突然宣佈將於下月7日出版最後一期,同時結束印刷和網上業務,並遣散全體近百名編採人員。《壹週刊》和《忽然1周》都曾經是壹傳媒旗下最賺錢、最賣書的雜誌,但現在卻難逃消亡的命運,當中固然與其編採方針偏頗、傳媒操守墮落,導致大批讀者及廣告商離棄有關,但更重要的其實是,此舉反映了黎智英在後政改時間的新部署,「摺埋」傳統報刊是一次戰略調整,以此將資源投放在對青年影響更大的新傳媒之上,作為未來政治行動的重要心戰工具。
《壹週刊》的銷量曾經高達20萬份,但近年只剩下幾萬份,加上大量廣告商不再投放廣告,收縮甚或結業是必然的結局;《忽然1周》的情況也一樣,近年不過是在苟延殘喘。不過,這些雜誌的結局根本不值得同情。眾所周知,《壹週刊》造假成癮,為了政治目的和需要可以杜撰大量子虛烏有的報道,公信力已經破產。同時,《壹週刊》、《忽然1周》缺乏傳媒操守,屢屢侵犯政界人士或藝人的私隱,為了譁眾取寵不惜逾越社會的道德界線,導致不少政界及演藝界人士都不願接受其採訪,加上其政治掛帥的編採方針,令廣告商卻步,導致近年兩刊虧蝕嚴重。在壹傳媒尚且有盈利之下還問題不大,但近年壹傳媒整體流血不止,自然長貧難顧,必須及早止血。
當然,黎智英不是普通商人,他是政治商人,與外國勢力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旗下的報刊也負有政治任務。如果《蘋果日報》、《壹週刊》等能夠發揮政治影響力,相信就算虧損嚴重,黎智英以至背後大水喉都會保住。但可惜的是,近年壹傳媒旗下報刊的政治影響力卻江河日下,再難重演2003年發動大批市民上街的政治力量,甚至墮落成為反對派政黨的宣傳喉舌。如果以這樣的開支只能擔當公民黨、民主黨的宣傳喉舌自然不划算。所以《蘋果日報》、壹傳媒都要大幅收縮,裁員減成本,當中既是成本問題,也是表現問題,老闆不滿意之故也。
更重要的是,「佔領」一役反映了網上新媒體的政治影響力,大批青年被新媒體煽動上街,多個反對派新媒體如《熱血時報》、《輔仁媒體》等都大出風頭,而他們的經營成本與《蘋果日報》相比更是「蚊髀同牛髀」。未來,大批青年將會逐漸走上政治前台,而傳統紙媒對於新一代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如果要成功「爭取」甚或「洗腦」這些青年,肯定是新媒體遠較傳統紙媒有用。所以,黎智英「摺埋」傳統紙媒並非意味他要「退隱江湖」,相反是要掀起滿城風雨,大舉投放資源到「動新聞」等新媒體,針對青年的閱讀喜好,通過動畫、短片、網絡互動等方式對青年「潛移默化」,為反對派「培育」源源不絕的新血,為之後的連場選戰以及下一輪政改大戰作準備。黎智英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建制派也應及早謀劃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