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中興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研究員
有人說,如果想讓一個經濟學家尷尬,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他去預測中國股市。
此前,中國經濟經歷了「黃金十年」,股市卻在漫漫「熊途」中度過;相反,在實體經濟持續下行的情況下,自從去年7月份開始股市卻經歷了一輪令人瞠目結舌的暴漲,一舉從全球表現最差股市成為全球最亮眼股市。儘管今年上半年政府動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實體經濟增長企穩,但依然無法支撐目前的股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在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中國股市的這種「不食人間煙火」,讓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無法理解,也很難用正常的經濟學邏輯去解釋。
資金和信心通常是支撐股市繁榮的兩大因素,兩者缺一不可。縱觀世界經濟歷史,大牛市一般都出現在經濟繁榮期末期,也就是所謂的「蕭條牛」,最為典型的是美國大蕭條之前的牛市。在經濟繁榮的末期,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股民能夠懷有向好的心理預期,不僅如此,經濟在告別飛速發展之後,實體經濟開始下滑,在資本的趨利性驅使下,此時實體經濟的資金容易流向資本市場。
為什麼A股沒有反映經濟周期,沒能夠成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呢?一方面,從交易所與上市公司類型來看,持有在上交所的上市公司的收益率是最差的,因為在上交所上市的大多為大國企、傳統產能過剩的行業,相比之下,深交所因為有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收益率的表現要好很多。另一方面,從實體經濟來看,當下中國經濟結構向消費轉型,壯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對消費升級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應的公司是數碼、空調、餐飲、生活服務等。但是,限於IPO和上市後定增的審批制,這些公司上市與增發的難度要大很多。以至於股市中上市公司的結構並沒有反映經濟,也就輪不到股票投資人選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
以優秀的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需要資本,同時,資金需要投資實業項目以獲取投資收益,股市成為他們之間的最重要的連接器。正如央行行長周小川所說「資金進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充分地發揮出中國股市的投資功能,而不僅僅只是具備原有的融資功能。讓投資人用錢來為上市公司投票,選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這樣一來,才能使得股市中上市公司的結構反映到實體經濟。
要使得中國股市能夠反映經濟周期,就需要依靠扎扎實實的制度建設,縮小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之間的差距。應該腳踏實地,清醒地應對各種問題,夯實股市發展的制度基礎。具體說來,一方面,需要加快註冊制改革的步伐,放開對新股發行和股票增發的管制,充分地發揮出中國股市的投資功能,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結構與經濟增長的方向相符;另一方面,需要好的激勵機制去獎勵那些績優企業,也需要好的懲罰機制去懲罰那些績劣企業,對於退市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不能人浮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