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舉辦《「一帶一路」與香港的機遇》高峰論壇,探討「一帶一路」國策為香港帶來的巨大商機。署理特首林鄭月娥女士作主題演講時指出:「香港特區政府現正密鑼緊鼓地研究香港特區在「一帶一路」策略下各個議題,為求能夠把握機遇,發揮優勢,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特區政府提出「五通」和「五個平台」,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個平台即主要集資融資平台、商貿物流促進平台、高端專業平台、多元旅遊平台及新興產業平台。
為本港帶來龐大融資機會
主講嘉賓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強調:今後30年,相信香港將受惠於整個「一帶一路」地區的經濟合作與開放,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新動力,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樞紐城市角色。據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亞洲地區每年基建資金需求高達7,300億元,配合「一帶一路」發展,有「絲路基金」及「亞投行」的成立,陳局長認為,這將為本港帶來龐大的融資機會,有助推動本地債券市場的發展,進一步吸引如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提升本港金融實力。
早前中國銀行發行「一帶一路」債券,分為人民幣、美元、歐元、新加坡元四種幣種,總規模35.54億美元,國際市場反應熱烈,據媒體報道,亞太、歐洲、中東等地獲投資者廣泛認購,共計取得120億美元認購額,超額2.4倍,最後發行規模為40億美元。這是中國銀行業迄今發行規模最大的境外債券,在「一帶一路」沿線的阿布扎比、匈牙利、新加坡、台北、香港等5家境外分支機構為發行主體,初試啼聲,即獲國際投資者熱捧,可預見繼後「一帶一路」更多具體項目出台,發行新債券商機無限。
陳家強局長還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亞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及人民幣結算中心地位。預期伊斯蘭金融將擔當重要角色,本港的財富、資產管理以及私募基金發展亦將受惠。此外,藉着「一帶一路」的機遇,內地企業把海外業務營運中心設立於香港,本地成為內企「走出去」的跳板。港府已就相關《稅務條例》進行研究,並擬在下個立法年度提出修訂,促進企業在港成立財資中心。
中小企也有望分享成果
筆者身為港人一分子,對「一帶一路」這世紀機遇十分鼓舞,但有評論指,「一帶一路」所涉基建及融資項目均屬涉資龐大,而香港企業當中佔總數98%都是中小企,大部分港人是否參與無門?無緣在這股商機巨潮中受惠?筆者對此絕不擔心,首先,「一帶一路」涉及的融資、轉口貿易、債券、資產管理、人民幣業務、風險管理等等所涉及的專業人才類別眾多,未來蛋糕愈來愈大,能夠受惠分享成果的人數愈來愈多。其次,當本地經濟隨着區域化經濟增長而相應增長,整體各行各業自然受惠,社會對商品及服務亦自然提升而帶動經濟,於是全港市民都會受惠。
在香港政府層面來說,除了加強研究分析「一帶一路」對所涉及的範疇,而作出針對性的部署之外,或許亦應該啟動研究本港各方面硬件及軟件的配套,比如商業樓宇如寫字樓樓面的供應是否足夠,應付國際貿易的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及訓練,加強大學在法律、金融、會計、保險、物流、仲裁、調解以及多國語言培訓等。
現時各級教育機構,能否應付未來香港成新一代國際樞紐所需而及早作適當調整加強。寄語香港人尤其年輕一代,亦應該及早加強裝備自己,以迎接「一帶一路」帶來的巨大機遇,從而令自己及下一代受惠。■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