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香港正值多事之秋,我卻依原定計劃跟朋友到了寧靜的台中,然後到了台南。
台南比較熱鬧,人們也自得其樂。建築物半世紀以來依然故我,氣氛很像一九六○年代初的香港。百姓安居樂業的狀態,最好反映在日常吃的方式裡。台南多小吃,多年以來,甚麼海產湯等街邊檔都愛把美食倒進小塑膠袋裡,然後用橡筋圈一紮;其後還不忘把調味料用小膠盒裝好奉上,味道不失鮮甜可口。我最愛喝鰂魚湯,也愛吃在街頭掛着一盞吊燈叫賣的燻鵝;賣鵝的人做生意認真,用小鍋燒了熱鵝汁,倒上斬好的鵝肉片才上盒。賣鵝的夫婦旁邊坐着小兒子,耐心地等待爸媽把兩隻燻鵝賣完,一起回家吃晚飯。
我和旅伴在水果店門前坐下吃芒果冰,賣水果的阿伯怕我們等着悶,把報道香港情況的新聞報紙遞來,一言不發。他隨後說台南的生活好,只是年前出現了藍綠黨的紛爭,避不了。我見他一臉慈祥,忽然很想念小時候在香港的生活。我們貧窮但沒有嫌隙,人們穿着間條睡衣拿着漱口杯上街買粥,只求方便,實實在在地生活。那時候大角咀的夜市像台南的小吃店舖,大聲廣播姚蘇蓉的《今天不回家》。
我看台南食店的小菜盆,人們便是這樣一小碟滷水豆腐、茶葉蛋、番茄薯菜伴着白飯吃,街道便是吾家。友伴一心要找移居台南的香港人辦的私房菜,我們穿過橫巷,好不容易找到了那間小店,見門鎖着便很失望。這時隔鄰商店的店員探個頭來說:「他們聽見香港有事,回港救急,不知甚麼時候回來哩!」他們回港,我們卻在這裡,百感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