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潘國森
峨眉臨濟宗同學今年中秋上課後,乘機到樂山大佛一遊。從北門進入景區,第一個景點是九十年代初興建的沫若堂,為紀念郭沫若先生而建。門口一副對聯非常礙眼:
千古風流人物
當世文章豪傑
六言聯若用二、二、二格式,上聯二四六字應用平平仄、下聯應用仄仄平,這樣才合馬蹄韻。做對聯基本要用「平水韻」定平仄,傑字屬入聲,但因普通話「入派三聲」,變成陽平聲。此聯沒有署名,看來撰聯人以北方方言為母語。還有古是仄聲、章是平聲,都不合律。
據其聯意,可改為:
千秋風流人物
當代文學賢豪
秋、流、豪三字平聲,物、代、學三字仄聲。做對聯要講究平仄,原作者下聯用豪傑二字,當作同義詞之中去選。英、雄、豪、賢都是平聲;俊、傑、聖、彥都是仄聲。因為大文學家多數被稱為「文豪」,所以這下聯腳句我就建議用「豪」。
樂山大佛位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匯處,依山而鑿,工程浩大。我們從凌雲寺後門進寺,沿途少不了凡見對聯都拍照。來到凌雲寺前面,就是去看大佛的入口處。遊人非常多,都要由狹窄的凌雲棧道往下走,棧道在大佛的右方。現在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也就是幾乎人人都有照相機。雖然明知用簡陋的器材不能拍得有水準的照片,但是既然照相機在手,便人人都拍個不停。這段路的人流管制有待改善,由山上往下走七十公尺,一個管理員也沒有,只靠不相識的遊客自律。棧道上有些地方能夠看到大佛面向的江口,江上水流甚急,不時有船駛近大佛,舟中觀佛,較為全面。我們棧道上看,則只見局部,較為細緻。以前聽說大佛的足背可以站立百餘人,有照片為證,下到地面見佛足果然很大,不過現在已禁止攀爬。從底部往上瞻仰大佛又是另一種意趣。
回程要上山,從另一個方向經凌雲寺出景區。沿途有中英對照的告示牌,再吃一驚!「請勿往下拋物」的英文版居然是「Not to parabolic」!同行的內地同學不知當中毛病,我便說這肯定是景區管理委員會的主事人不甚懂英語,用網上的免費軟件,便鬧出大笑話。「拋物線」(parabola)是物理學、數學的術語,負責翻譯告示牌的人員找到「如拋物線的」(parabolic)。想起從棧道下來的時候,聽身旁的內地遊客說,這個景區每年的經濟效益以數十億計,那就應該多用「讀書人」了。
文末,錄競秀亭對聯,給大家壓一壓驚:
竹掃階塵風不動
月穿潭底水無痕
(川遊雜記.四)■作者提供圖片
|